ESD的原理和测试

供应商
深圳质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认证
检测认证
可靠性测试
材料分析
有害物质
电气安全
安规测试
联系电话
0755-23572571
手机号
18123625672
市场部经理
李工
所在地
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道天安社区泰然五路10号天安数码城天吉大厦六层6F5(注册地址)
更新时间
2024-05-26 08:30

详细介绍

静电放电保护可以从fab端的process解决,也可以从ic设计端的layout来设计,所以你会看到prcess有一个esd的optionlayer,或者design rule里面有esd的设计规则可供客户选择等等。当然有些客户也会自己根据spicemodel的电性通过layout来设计esd。

1、制程上的esd

要么改变pn结,要么改变pn结的负载电阻,而改变pn结只能靠esd_imp了,而改变与pn结的负载电阻,就是用non-silicide或者串联电阻的方法了。

1)source/drain的esdimplant

因为我们的ldd结构在gatepoly两边很容易形成两个浅结,而这个浅结的尖角电场比较集中,而且因为是浅结,所以它与gate比较近,所以受gate的末端电场影响比较大,所以这样的ldd尖角在耐esd放电的能力是比较差的(<1kv),所以如果这样的device用在i/o端口,很容造成esd损伤。

所以根据这个理论,我们需要一个单独的器件没有ldd,但是需要另外一道esdimplant,打一个比较深的n+_s/d,这样就可以让那个尖角变圆而且离表面很远,所以可以明显提高esd击穿能力(>4kv)。但是这样的话这个额外的mos的gate就必须很长防止穿通(punchthrough),而且因为器件不一样了,所以需要单独提取器件的spicemodel。

2)接触孔(contact)的esdimplant

在ldd器件的n+漏极的孔下面打一个p+的硼,而且深度要超过n+漏极(drain)的深度,这样就可以让原来drain的击穿电压降低(8v-->6v),所以可以在ldd尖角发生击穿之前先从drain击穿导走从而保护drain和gate的击穿。

所以这样的设计能够保持器件尺寸不变,且mos结构没有改变,故不需要重新提取spicemodel。当然这种智能用于non-silicide制程,否则contact你也打不进去implant。

3)sab(salicide block)

一般我们为了降低mos的互连电容,我们会使用silicide/salicide制程,但是这样器件如果工作在输出端,我们的器件负载电阻变低,外界esd电压将会全部加载在ldd和gate结构之间很容易击穿损伤。

所以在输出级的mos的silicide/salicide我们通常会用sab(salicideblock)光罩挡住rpo,不要形成silicide,增加一个photolayer成本增加,但是esd电压可以从1kv提高到4kv。

4)串联电阻法

这种方法不用增加光罩,应该是z省钱的了,原理有点类似第三种(sab)增加电阻法,我就故意给他串联一个电阻(比如rs_nw,或者hir,等),这样也达到了sab的方法。

2、设计上的esd

这就完全靠设计者的功夫了,有些公司在设计规则就已经提供给客solution了,客户只要照着画就行了,有些没有的则只能靠客户自己的designer了,很多设计规则都是写着这个只是guideline/reference,不是guarantee的。

一般都是把gate/source/bulk短接在一起,把drain结在i/o端承受esd的浪涌(surge)电压,nmos称之为ggnmos(gate-grounded nmos)pmos称之为gdpmos (gate-to-drain pmos)。

以nmos为例,原理都是gate关闭状态,source/bulk的pn结本来是短接0偏的,当i/o端有大电压时,则drain/bulkpn结雪崩击穿,瞬间bulk有大电流与衬底电阻形成压差导致bulk/source的pn正偏,所以这个mos的寄生横向npn管进入放大区(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所以呈现特性,起到保护作用。pmos同理推导。

这个原理看起来简单,但是设计的精髓(know-how)是什么?怎么触发bjt?怎么维持?怎么撑到hbm>2kv or4kv?

如何触发?必须有足够大的衬底电流,所以后来发展到了现在普遍采用的多指交叉并联结构(multi-finger)。但是这种结构主要技术问题是基区宽度增加,放大系数减小,所以不容易开启。而且随着finger数量增多,会导致每个finger之间的均匀开启变得很困难,这也是esd设计的瓶颈所在。

如果要改变这种问题?大概有两种做法(因为triger的是电压,改善电压要么是电阻要么是电流):

1、利用sab(salicide-block)在i/o的drain上形成一个高阻的non-silicide区域,使得漏极方块电阻增大,而使得esd电流分布更均匀,从而提高泄放能力;

2、增加一道p-esd (inner-pickup imp,类似上面的接触孔p+ esdimp),在n+drain下面打一个p+,降低drain的雪崩击穿电压,更早有比较多的雪崩击穿电流(详见文献论文: innerpickup on esd of multi-finger nmos.pdf)。

对于的esd有两个小小的常识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1)nmos我们通常都能看到比较好的特性,但是实际上pmos很难有特性,而且pmos耐esd的特性普遍比nmos好,这个道理同hci效应,主要是因为nmos击穿时候产生的是电子,迁移率很大,所以isub很大容易使得bulk/source正向导通,但是pmos就难咯。

2) trigger电压/hold电压: trigger电压当然就是之前将的的第一个拐点(knee-point),寄生bjt的击穿电压,而且要介于bvceo与bvcbo之间。

而hold电压就是要维持持续on,但是又不能进入栅锁(latch-up)状态,否则就进入二次击穿(热击穿)而损坏了。还有个概念就是二次击穿电流,就是进入latch-up之后i^2*r热量骤增导致硅融化了,而这个就是要限流,可以通过控制w/l,或者增加一个限流高阻,z简单z常用的方法是拉大drain的距离/拉大sab的距离(esd rule的普遍做法)。

3、栅极耦合(gate-couple)esd技术

我们刚刚讲过,multi-finger的esd设计的瓶颈是开启的均匀性,假设有10只finger,而在esd 放电发生时,这10支finger 并不一定会同时导通(一般是因breakdown 而导通),常见到只有2-3支finger会先导通,这是因布局上无法使每finger的相对位置及拉线方向完全相同所致,这2~3 支finger一导通,esd电流便集中流向这2~3支的finger,而其它的finger 仍是保持关闭的,所以其esd 防护能力等效于只有2~3支finger的防护能力,而非10 支finger 的防护能力。

这也就是为何组件尺寸已经做得很大,但esd防护能力并未如预期般地上升的主要原因,增打面积未能预期带来esd增强,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就是要降低vt1(trigger电压),我们通过栅极增加电压的方式,让衬底先开启代替击穿而提前导通产生衬底电流,这时候就能够让其他finger也一起开启进入导通状态,让每个finger都来承受esd电流,真正发挥大面积的esd作用。

finger也一起开启进入导通状态,让每个finger都来承受esd电流,真正发挥大面积的esd作用。

但是这种gcnmos的esd设计有个缺点是沟道开启了产生了电流容易造成栅氧击穿,所以他不见的是一种很好的esd设计方案,而且有源区越小则栅压的影响越大,而有源区越大则越难开启,所以很难把握。

4、还有一种复杂的esd保护电路:可控硅晶闸管(scr: 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 )

它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cmos寄生的pnpn结构触发产生并且latch-up,通过on/off实现对电路的保护,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只要把上一篇里面那些抑制latch-up的factor想法让其发生就可以了,不过只能适用于layout,不能适用于process,否则latch-up又要fail了。


ESD的原理和测试

展开全文

我们其他产品
我们的新闻
咨询 在线询价 拨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