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蓄电池6-FM-17配电柜12V17AH性能优点
- 供应商
- 山东贺鸣盛世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认证
- 品牌
- 蓝天蓄电池
- 型号
- 6-FM-17
- 产地
- 天津
- 手机号
- 18366190202
- 经理
- 薛广贺
- 所在地
-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辛祝路17号523-18
- 更新时间
- 2024-08-22 18:27
这是一笔庞大的投资,但这笔投资无论如何都得考虑其经济性。目前的锂离子电池寿命一般为5年,摊薄至每年的投资接近400亿元。倘若这个配备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则摊薄至每年的投资将达到600亿元,况且这还不算每年新增的风电规模机组和其他可再生能源。
6-cnj系列 储能胶体蓄电池
型 号
额定电压
(v)
额定容量(ah)
外型尺寸(mm)
参考重量
(kg)
c10
c30
长
宽
高
总高
6-cnj-4
12
4
4.6
120
70
90
95
1.6
6-cnj-7
7
8.0
151
65
2.4
6-cnj-12
13.8
98
94
101
3.8
6-cnj-17
17
19.5
181
76
168
5.8
6-cnj-24
24
27.5
165
126
174
8.2
6-cnj-38
38
43.5
198
167
14.4
6-cnj-50
50
57.5
259
134
202
16.2
6-cnj-65
75
331
172
169
24.3
6-cnj-85
85
307
227
236
28.7
6-cnj-100
100
115
330
173
215
224
33.2
6-cnj-120
135
407
175
210
232
36.5
6-cnj-150
150
170
482
242
46.4
6-cnj-200
200
220
520
240
225
260
67.5
蓝天储能胶体蓄电池,具有绿色环保、寿命长、自放电小、内阻低、安全性能好、使用温度范围宽广、免维护等特点,主要优点如下:
1.采用适合的正负极合金配方,使电池更加适合深度充放电循环的使用特点。
2.胶体电解液的设计,有效地抑制agm阀控铅酸蓄电池中无法避免的电解液分层现象,并能够更好地抑制活性物质的脱落和极板的硫酸盐化现象,从而延缓了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衰降,改善了电池的深充放循环寿命。
3.自放电小,使电池具有更长的搁置寿命,减少存放期间电池维护的频度和工作量。
4.浮充电压低,浮充电流小,电池充电效率高;充电接受能力好,欠充电恢复能力强。
5.生产中严格的*性工艺要求,使电池个体间的差异缩小;电池容量、开路电压及自放电三道参数的匹配,使电池组中的个体特性曲线更加*,整体性能更加优异。
6.氧循环优于普通的电解液电池,失水少,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7.凝胶电解液方式的设计以及内嵌铜芯极柱组合式使得电池安全性进一步提高,电解液渗漏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8.电池的电解质采用含有二氧化硅的胶体物质,呈凝胶状态,不流动;胶体注入时为稀溶胶状态,亲水性好,分散均匀,可充满电池内所有空间。电池在高温及过充电的情况下,耐过充电能力强,不易出现干涸现象,胶体电池热容量大,散热性好,不易产生热失控现象,电池可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下工作。
蓝天蓄电池主要性能:
●采用独特的多元合金配方、利用进口鋳片设备和自主研发的板栅模具、通过严格的温度控制,板栅不仅厚度、重量均匀性好、浮充寿命长、自放电低。
●采用进口全自动电脑控制铅粉机,以严格的自动控制程序保证铅粉氧化度、颗粒的均匀性、稳定性,同时更与电池大电流放电特征相适应。
●铅膏是电池技术的核心。独特铅膏配方更好的满足了高功率深循环放电等多种性能需求,适用于浮充等领域,同时全自动的和膏系统及温度控制保证了铅膏的特性及稳定性。
●利用自主研发的技术改造进口涂片机,从而使得极板更均匀更适用于ups电池极板的要求。
●采用高温高湿固化技术、温湿自动控制技术,通过的风向及流量设计,otp电池不仅在zui大限度上保证了极板固化的效果,而且保证了每个点极板的均匀性,电池寿命比常规固化明显提高。
●采用定量加酸工艺,加酸精度达到0.1ml,充分保证了电池各单位之间及电池之间的均匀性。
同时,电解液的独特配方增强了电池的深循环能力。又因为采用进口的环氧胶,端头片及0型图进行组装,使电池更可靠。
●出厂前必须经过的多个充放电循环,使得otp电池更加均匀、更可靠。同时,的内阻,开闭路、密合度检测,进一步保证了出厂电池的品质。
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储能技术,减少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已成为业界和科技界研究的热门课题。在可再生能源中,风能和太阳能因来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在利用过程中无环境污染或污染很小而特别引起关注,但风能和太阳能存在间歇性、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等缺陷,为保证其供电的均衡性和连续性,储能装置成为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系统的关键配套部件。因此,在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储能技术的开发。近年来,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出台之后,我国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迅速,但大规模发展新能源仍存在技术瓶颈,主要是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的并网技术、发电的间歇性问题需要成熟的储能技术加以解决。因此,在新能源装机容量提升的同时,必须同步提升储能容量,有效地改善其电能输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