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佛山到廊坊霸州市三河市冻品冷链物流费用咨询 深圳冷库仓储商超冷链配送
- 供应商
- 踏信冷链物流(深圳)有限公司
- 认证
- 报价
- ¥400.00元每吨
- 上门提货
- 深圳 东莞 广州 佛山
- 时效保障
- 4-5天
- 温控可调范围
- 冷冻-18℃到-25℃ 冷藏0到10℃
- 联系电话
- 15986619992
- 手机号
- 15986619992
- 总经理
- 谢庆飞
- 所在地
-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平湖社区平安大道1号乾龙物流园1栋103
- 更新时间
- 2024-11-24 08:18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物流业转型发展规划(2018-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9月18日
河南省物流业转型发展规划 (2018-2020年)
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三五”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我省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优越区位交通条件、雄厚产业基础、广阔市场空间、良好政策环境和重大战略平台支撑,特别是随着产业转型、消费升级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成为我省*具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豫发〔2017〕18号)精神,以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为突破口,加快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发展,着力推进物流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行业物流,全省现代物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6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0.1万亿元,增长8.8%;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130亿元,增长9.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冷链、快递、电商和航空物流等重点领域快速发展,冷链产品消费量达到710万吨;快递业务量达到8.4亿件,增长63%;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航空货邮吞吐量45.7万吨,居全国第7位;电子商务交易额超万亿元,增长30%,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业务规模居全国前列。
2.节点建设成效显著。郑州成为国家确定的国际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民航、铁路、公路“三网融合”和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出海港(国际陆港)“四港联动”的集疏运体系基本形成。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基本形成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枢纽航线网络,中欧班列(郑州)综合运营**全国**,空铁国际国内“双枢纽”建设深入推进,区域物流节点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3.平台载体日益完善。物流园区集聚效应明显增强,郑州国际航空物流园、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双汇物流园、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等国家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加快建设,鲜易冷链马甲、买卖全球网等一批物流综合信息平台不断涌现,一批功能性口岸和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建成投用,成为物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4.市场主体逐步壮大。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有4a级以上物流企业46家,5a级物流企业6家。郑州交运集团、漯河双汇物流2家企业入选全国物流企业**,鲜易供应链、大用运通、郑州国际陆港等8家企业入选全国冷链物流**,敦豪、京东、传化、菜鸟、顺丰等国内外**企业入驻河南,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和供应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5.业态模式不断创新。“互联网+高效物流”“物流+金融”“物流+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发展迅速,多业联动、跨界融合发展趋势日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郑州市成为国家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城市,洛阳市成为国家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城市。
总体上看,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服务供给水平不高,企业多以运输和仓储粗放经营为主,高层次、综合性的物流服务供应不足;二是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规模小、层次低、实力弱的问题突出;三是设施网络不健全,多式联运配套衔接不畅,末端配送设施等建设亟待加强;四是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自动化装备应用程度较低;五是物流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高端人才缺乏。
(二)面临形势。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产业分工持续细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居民消费加快升级,新技术、新业态迅速发展,物流业呈现出网络化、国际化、融合化、专业化的发展竞争态势。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进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物流业转型发展提出新要求。现代物流业贯穿一、二、三产业,连接生产和消费,既是生产环节的供给侧,又是消费环节的需求侧,涉及领域广、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现代物流业必须按照需求导向、市场导向转型升级,着力扩大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和电商物流等中高端服务供给,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2.“一带一路”建设为加快物流业发展创造新机遇。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赋予河南自贸试验区建设“两体系一枢纽”特殊使命。我省作为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枢纽通道地位更加凸显,与沿线国家和相邻省份的互联互通效应持续提升,国际供应链物流和中转联运物流需求快速增长,为我省建设现代国际物流中心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3.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物流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方式。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方式创新和多式联运加快发展,为现代物流业融入产业链、优化供应链、重塑价值链,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提供了强劲支撑。
4.居民消费升级为物流需求拓展广阔新空间。现代物流业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便利化、高品质、安全性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为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和电商物流等新兴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我省综合交通和产业基础优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国际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方向,以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和电商物流为重点,着力优化空间网络体系,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创新技术业态模式,推动物流降本增效,促进融合联动发展,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和全产业链现代物流强省,为我省全面推进“三区一群”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强力支撑。
(二)战略定位。
——现代国际物流中心。依托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中欧班列(郑州)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拓展物流网络通道,完善物流设施,集聚国内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与国际接轨、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全产业链现代物流强省。立足产业基础优势,推动现代物流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电子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协同发展,拓展延伸物流服务功能,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形成连接产供销、贯通一二三产业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三)空间布局。按照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战略定位,优化区域功能分工和空间布局,构建以郑州为中心、区域物流节点城市为支撑、城乡分拨配送网络为基础的“一中心、多节点、全覆盖”的现代物流空间网络体系。“一中心”。即郑州现代国际物流中心,是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加快建设立足河南、辐射全国、连接世界的国际冷链物流中心、国际快递物流枢纽、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提升郑州在全球物流格局中的枢纽功能和地位。“多节点”。即区域物流节点城市。推动其他省辖市和位于省际交界的省直管县(市),发挥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等比较优势,完善物流通道、园区、口岸等基础设施,强化区域集散分拨和物流配送功能,发展成为服务本地、辐射周边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形成郑州国际物流中心与各物流节点城市分工合理、配合紧密、互为支撑、互动发展的物流节点城市网络。“全覆盖”。即覆盖全省城乡的分拨配送物流网络,主要建设市县分拨配送中心和城乡末端设施网络。
市县分拨配送中心。因地制宜在市县城区近郊、产业集聚区、大型专业市场等区域,规划建设城市低温配送中心、快件处理中心等,引导市区内物流企业、物流设施集聚,承担市域内物流集散配送功能。
城乡末端设施网络。完善城乡末端物流配送设施,建设具备配送、零售和便民服务等多功能的物流配送终端,打通城乡配送*后一公里“微循环”,实现所有县(市、区)和乡镇冷链、快递、电商物流配送网络全覆盖。
(四)发展目标。到2020年,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地位基本确立,覆盖全省的物流空间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产业规模效益大幅提高,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竞争优势显著提升,培育形成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支柱性、地标性产业。重点领域目标如下:
——冷链物流发展目标。基本形成“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成郑州国际冷链物流中心,冷链物流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果蔬、肉类、奶类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30%、50%和60%以上,冷库总库容达到1000万立方米以上,冷藏运输车达到13000辆以上,建成50个大型冷链物流加工分拨配送基地,培育形成20家以上全国性冷链服务**企业,新增3—5家冷链物流上市企业。
——快递物流发展目标。建成郑州国际航空快递物流枢纽,形成辐射全国、联通世界、绿色智慧、服务优质、安全高效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快递物流业务收入超过310亿元,业务量超过35亿件,培育7家以上年收入超10亿元的大型快递企业,行业新增从业人员10万人以上,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行政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达到****,基本实现省内县级以上城市24小时投递、全国重点城市48小时投递。
——电商物流发展目标。建成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引领性企业,“买全球、卖全球”能力和水平全国**。培育建设10个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商综合物流平台、30个大型电商物流产业园区,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6万亿元以上。电商物流与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现代农业集群等领域融合合作更加深入,工业品、消费品、农产品流通更加便捷高效,供应链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冷链物流转型发展重点任务。
1.优化冷链物流空间网络布局。
(1)建设郑州国际冷链物流中心。依托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郑州国际陆港,开通加密国际冷链航线,拓展中欧班列(郑州)冷藏集装箱铁路线网和腹地范围,提升进口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等口岸功能,完善多功能、标准化、国际化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国际航空和铁路冷链物流枢纽。发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优势,重点在惠济区建设以速冻食品、水产品为主的冷链物流集中区,在经开区建设以肉类、医药为主的冷链物流集中区,在二七区建设以低温乳制品为主的冷链物流集中区,在中牟等周边县区建设以果蔬及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冷链物流集中区,支持龙头企业构建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仓储+干支线运输+城市配送”一体化冷链物流网络,形成全国重要的冷链加工交易和集散分拨中心。
(2)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基地。支持漯河、许昌、焦作、鹤壁、平顶山等地,依托食品加工生产龙头企业,推进低温肉制品、乳制品等冷链加工中心和物流园区建设,打造一批食品冷链物流基地。支持开封、新乡、濮阳、三门峡、周口、驻马店、济源等地,依托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批发市场,建设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支持洛阳、安阳、商丘、南阳、信阳等地,依托交通区位和物流枢纽优势,规划建设综合冷链物流园区,打造标准化、规模化公路和铁路冷链运输精品专线,支持支线机场利用飞机腹舱建立支线航空冷链中转分拨网络,形成一批跨区域、广辐射的冷链物流集散分拨中心。
(3)健全城乡冷链物流网络。推动各地建设城市智慧冷链物流系统,改造建设冷链自提柜、储藏柜等终端配送设施。开展冷链下乡,加强县乡冷链设施供给,在重点农贸市场建设一批标准化冷链储配中心。结合产业扶贫,集中建设一批果蔬茶、肉蛋奶等特色产业生产存储、中转冷藏保鲜设施,助力贫困户增产增收。
2.构建重点产业全程冷链体系。
(1)肉类冷链体系。适应规模化养殖、工厂化生产,推动肉类产品骨干企业在主产区建设一批加工中心,加强肉类屠宰后排酸、预冷等低温初加工设施建设。依托中心城市和大型冻品交易市场,规划建设肉类加工配送中心,在销售终端加强冷库建设和冷柜配置。发挥双汇、鲜易、大用等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覆盖全国的肉类食品云仓网、运输网、城配网和信息网。
(2)速冻食品冷链体系。支持三全、思念等大型企业在主要生产基地建设自动化立体冷库,在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建设区域配送中心,联合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加干支线速冻食品冷链运输线路,在中转、储存和配送等流通环节建立严格的温度监控和质量追溯系统,构建智能温控仓储、冷链运输、加工配送、终端销售、全程可追溯的“无断链”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
(3)果蔬及特色农产品冷链体系。适应规模化种植和设施农业发展,加强果蔬产后预冷、初级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提高产后附加值。加快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低温储藏保鲜设施建设,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建设具备集中采购、低温加工、跨区域配送能力的果蔬配送中心和中转保鲜库;积极与果蔬产地对接,在果蔬运输环节推广全程温控技术,建立面向销售终端的一体化冷链物流快速调配体系。
(4)乳制品冷链体系。围绕巴氏杀菌奶、保鲜奶、酸奶等低温乳制品,推动骨干企业在原奶产地建设大型生产预冷中心,在主要销地建设加工分拨中心和共同配送中心,支持全国性乳制品企业在我省设立中转分拨中心,推广乳制品共同配送,构建涵盖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的乳制品全程冷链。
(5)医药冷链体系。积极申建郑州药品进口口岸,培育进口产品—检验检测—流通加工—物流配送产业链。推动医药物流企业、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等协同配合,强化药品冷链物流配送全程动态监管,实现药品质量可控、可追溯。
3.健全冷链物流标准规范体系。
(1)制定地方强制性标准。率先研究制定并尽快实施冷冻食品、生鲜肉制品、乳制品等易腐食品温度控制地方强制性标准,探索制定易腐农产品产地预冷作业规范、技术要求和低温食品、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技术要求。
(2)引领行业标准。支持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引领制定团体标准,积极推动部分具有推广价值的标准上升为国家或行业标准。支持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发展国际物流数据标准联盟,引导制定生鲜品航空冷链物流业务标准。推动郑州国际陆港制定国际冷链班列温控标准,鼓励河南冰熊等企业制定冷藏车制造标准。
(3)创建企业标准。鼓励鲜易、双汇、三全等**企业制定实施高于国家及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围绕车联网和库联网建设全程温控和质量溯源体系,规范各环节技术、管理、服务与能耗标准,积极参与和主导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
(4)开展标准化建设示范。依托思念、大用、二仙坡果业、伊赛牛肉、黄淮物流港等试点企业,在速冻食品、肉制品、乳制品、果蔬等领域,开展***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支持信阳建设***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试点城市。
4.着力打造冷链物流豫军。
(1)大力培育全国性**企业。支持双汇物流、鲜易供应链、万邦农产品市场等龙头企业实施平台化战略、大数据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发展仓运配、集采分销和供应链金融一体化服务,培育形成一批全国性温控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和冷链服务**企业。依托有条件的省管企业整合省内相关资源,组建现代物流集团。
(2)扶持发展本土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推动鲜易供应链、大象物流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壮大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鼓励生产企业、贸易批零企业、餐饮企业将冷链物流业务剥离外包,推动专业化冷藏企业、第三方冷藏运输企业和末端配送企业发展壮大。推进冷链无车承运人等业态试点工作。
(3)积极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强化开放招商,引导美冷、顺丰等国内外大型冷链物流服务集成商在我省设立全国性物流总部基地和区域性集散分拨中心,提升国际冷链资源配置能力。
5.推进冷链物流模式创新。
(1)发展城市冷链共同配送。鼓励生鲜农产品经营主体加强与配送、快递等企业合作,支持华夏易通等企业开展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冷链共同配送服务。发展“冷链配送+连锁零售”“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宅配”“生产基地+电商+冷链快递+智能菜柜”等新型业态模式,推动供货、运输、配送终端无缝衔接,形成“干线运输+神经末梢”的冷链共同配送网络。
(2)推进“互联网+”冷链物流发展。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交通、仓储和运输资源,建设线上线下冷链资源交易平台,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装备**”“互联网+多式联运”,培育“冷库资源平台+运力池”模式的本土冷链平台公司、运营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等新型综合冷链业态。
(3)实施冷链联盟计划。鼓励上下游企业加强冷链物流战略合作,加快建立一批贯通产业链上下游和同业企业间的“冷链联盟”,推动联盟内企业精细分工、流程再造,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二)快递物流转型发展重点任务。
1.建设郑州国际快递物流枢纽。
(1)强化航空快递枢纽建设。依托航空、铁路等交通枢纽设施,加快推进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北货运区及相关配套工程、空铁联运航空物流项目、郑州南站高铁快件物流集散中心和机场引入高铁专用线等项目建设,提升国际快件处理能力。依托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开通郑州航空快件“绿色”通道,开展航空运输快件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点,推行“卡车航班”搭载国际快件模式,实现航空与陆运方式灵活转换、无缝衔接,构建贯通全球的航空快递国际通道。
(2)建设国际邮件快件经转口岸。依托郑州航空、铁路国际枢纽口岸,建设中国邮政郑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开拓郑州直航国际邮路,增加欧向、美向等国际航空邮路数量,推行进境邮件“一点通关、分拨全国”模式。规划建设国际邮件铁路陆运处理中心,推动中欧班列(郑州)运输国际邮件常态化。
(3)建设全国性快递物流集散交换中心。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郑州国际陆港、河南保税物流中心等重点区域,建设一批跨境快件中转分拨中心,增强快件集散交换和配送一体化功能,打造全国性快递物流集散交换中心。
2.构建四级快递物流设施体系。
(1)区域性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适应快递业直营自建、集聚集群、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支持区域物流节点城市按照企业集聚、功能集成、资源集约原则,建设一批快递物流专业园区,吸引骨干快递物流企业入驻,形成服务本地、辐射周边的区域性快件中转分拨中心。
(2)城市快件处理中心。针对城市快递场所设施分散、规范性差、管理松散、功能单一的问题,推动各县(市、区)布局建设1—2个城市快件处理中心(配送中心),承担面向县(市、区)的快递集中理货、分拣、封发等功能。
(3)城乡快递营业网点。针对快递营业场所不固定、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推动各县(市、区)结合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商业服务网点建设,规划布局一批统一规范的标准化快递经营场所,承担业务接待、代收代投、快件暂存、停车装卸等功能。
(4)基础性快递末端服务设施。针对快递末端设施薄弱、配送成本偏高等问题,加强社区、单位、校园等末端服务网点建设,推动末端配送模式创新,提高配送服务效率。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建设县级仓储配送中心、乡镇综合服务平台、农村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加快形成网络规模效应。
3.推动快递物流融合协同发展。
(1)推进快递物流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结合我省电子信息、汽车、医药、食品等产业发展,引导快递企业进驻产业集聚区,发展入厂物流,嵌入制造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实现信息共享、流程对接、服务定制。鼓励发展航空快递、限时快递、精准弹性投递等精益物流,拓展仓储、金融、通关等增值服务。
(2)深化快递物流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开展“快递+大数据”“快递+高铁”“快递+航空”“快递+金融”等业态模式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分享经济和体验经济发展。
(3)促进快递物流与现代农业联动发展。引导快递企业服务产地直销、订单生产等现代农业生产,开展特色生鲜农产品包装、仓储、运输的标准化、定制化服务,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益。
(4)推动快递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支持快递企业加强与电商园区、企业协作,为电商平台服务商、销售商提供采购、运输、仓储、寄递、分拨、配送等一体化服务,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创新。
4.推进快递物流创新转型发展。
(1)推动快递物流信息化发展。支持快递企业应用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蜂窝物联网、窄带物联网等新型信息网络技术,完善信息化运营平台,建设快递物流大数据及云平台,推动信息应用向邮政云、快递云等平台迁移,实现信息资源跨区域、跨部门共享互通。
(2)推动快递物流智能化发展。鼓励快递企业推进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仓储分拣系统、智能物流分拨调配系统和智慧末端配送网络。鼓励快递物流园区发展“互联网+运力优化”“互联网+运输协同”等智慧物流模式,发展云仓储、云快递等,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提升物流运营效率。
(3)推动快递物流绿色化发展。加快快递收寄、分拣、运输、投递等环节标准化建设。推动企业研发应用绿色包装、绿色仓储、低碳运输等技术,建立逆向物流系统,开展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置管理,促进包装减量化和可循环使用,鼓励发展电子运单。引导企业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电动三轮车等运输工具,改造、新建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
5.提升快递物流行业管理水平。
(1)强化快递安全监管。探索包容创新的快递审慎监管制度,以权责清单为依据,依法全面履行监管职能。细化监管标准和措施,加强执法评议与监督问责。落实寄递渠道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协作配合,提升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能力。
(2)建设快递诚信体系。建立违法失信主体“黑名单”及联合惩戒制度,建立覆盖行业管理部门、企业、员工和消费者的综合诚信体系。强化快递企业和寄件人安全责任,严格执行收寄验视制度,建立安全信息监管系统,保障邮路寄递渠道安全。
(三)电商物流转型发展重点任务。
1.建设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
(1)完善电商物流集疏分拨网络。依托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郑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大力发展航空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布局建设跨境电商、快件分拨中心及航空、铁路境内境外物流集疏中心,构建通达全球、辐射全国的电商物流集疏分拨网络,建设进出口商品集疏交易中心和全国性电商物流集散交换中心。
(2)引导电商物流龙头企业集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跨境电商企业和物流综合服务商,在郑州等地建设跨境电商物流基地。支持河南保税物流中心、郑州国际陆港等骨干企业创新运贸一体化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一批本土跨境电商物流和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
(3)推进电商物流平台载体建设。鼓励电商企业、物流企业与仓储企业通过产业协同、参股合作等形式,建设“电商+仓储+物流”三位一体的新型园区。加快河南保税物流中心跨境e贸易产业园、郑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郑州国际陆港中欧物流贸易示范园等重大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
2.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物流。
(1)完善农村电商配送及综合服务体系。推动邮政、供销、交通、快递等相关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衔接,鼓励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市场化合作,提升改造一批农村电商物流综合服务网点,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2)创新农产品电商物流模式。支持物流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连锁超市、快递网点和社区直接对接,发展直销型、联盟型农村物流配送服务,开展“农超对接”“基地+社区直供”“批发市场+宅配”“移动互联网+众包”试点示范。引导农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开展农产品统购分销、统购集配和网上销售服务。
(3)推进农村电商精准扶贫。依托乡、村电商物流服务点开展电商物流专业技能培训,拓宽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和增收途径。开展“豫货通天下”走进贫困县电商扶贫活动,提供产品集货、分级包装、物流配送等帮扶服务,助力贫困地区农产品网上销售。
3.创新发展消费品电商物流。
(1)创新消费品商贸流通模式。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支持大型商超、专业市场等商贸企业建设网上商城、网络云店,实现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无缝连接。培育发展无人超市、无人便利店等新型业态。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同城配送共享物流、跨区域配送众包物流等。构建食品、药品、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电商物流体系,保障消费品流通质量安全。
(2)鼓励发展消费品电商自营物流。支持电商龙头企业省内物流网络设施建设,拓展“自营+众包”“自营+第三方”等物流业务。鼓励生鲜、医药及同城配送等领域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物流配送网络,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鼓励电商企业自有物流体系向社会领域开放,开展分包业务。
(3)提升社区电商物流服务功能。支持电商物流企业与连锁超市、社区服务中心、机关学校以及第三方企业共建城市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组建末端物流微联盟,开展多种形式的投递服务合作。推广网订店取、联收联投等新型社区物流配送模式,发展网购自取点,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设置公共智能取货柜。
4.积极发展制造业领域电商物流。
(1)提升工业品物流供应链服务水平。支持本土电商平台与行业物流龙头企业优势互补、结盟合作,在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煤炭、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培育一批全程供应链管理平台(企业),开展撮合交易、网络支付、供应链金融、仓储物流、质押监管等综合服务。
(2)推动电商物流与服务型制造协同发展。发展适应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智能集成式电商物流模式,引导电商物流企业参与“互联网+协同制造”,推进制造资源、制造能力和物流配送开放共享,实现基于订单生产的生产链、物流链快速响应,促进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
(3)发展大宗商品电商物流。加强专业化工业品仓储物流网络建设,依托产业集聚区、大宗资源性商品集散地、重要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工业品物流仓配节点、加工配送中心和大宗商品电商交易指定交割仓库。鼓励物流企业通过电商平台向客户提供低成本的综合货运方案。发展第三方大宗商品电商交易物流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数码仓库,促进大宗商品线上与线下交易融合,提升大宗商品电商物流支撑能力。
5.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物流。
(1)完善跨境电商物流服务体系。完善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功能,创新邮政跨境电商一般模式,发展邮政商业快件业务。引导食品、农产品、服装、档发、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外贸主导企业和电商平台在境外重点市场设立产品展示中心、分拨中心、销售网点、海外仓,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提供一站式仓储配送服务,构建跨境电商本土化服务网络。
(2)优化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链。发挥跨境电商服务和标准创新联盟作用,建立企业与政府间协调沟通平台,推动实现企业与政府间共商、共建和共享,促进政府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鼓励跨境电商与制造业、传统外贸、现代服务业等联动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
(3)推进跨境电商监管和商业模式创新。树立包容审慎监管理念,在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创新,推进跨境电商线上线下融合、内贸外贸融合,促进自由化、便利化、规范化发展。创新跨境电商模式,推动b2b、b2c、b2b2c等多种模式共同发展。
四、重点工程
(一)冷链物流重点建设工程。
1.郑州国际冷链物流枢纽建设工程。全面提升郑州航空港冷链物流设施功能,完善进口水果、冰鲜水产品、肉类、药品等功能性口岸体系,规划建设郑州机场冷链功能区和专属货站,加快建设华中冷鲜港、永之兴等冷链物流园区;依托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加密开拓至欧洲、美洲、澳洲冷链直航航线,扩大境外生鲜货物整机进口业务,推动“新鲜卢森堡”双向跨境贸易平台快速发展,打造辐射亚太和欧美的航空冷链物流集散中心。依托中欧班列(郑州),扩大食品、大蒜、植物种苗、种球等品类进出口规模,力争年冷链集装箱货运量达到2000标箱以上。到2020年基本确立郑州国际冷链物流枢纽地位。
2.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工程。依托大型食品加工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市场主体,建设一批具备低温仓储、流通加工、交易展示、中转集散和分拨配送等功能的冷链物流园区,重点推进漯河双汇物流园区、鲜易郑州中原冷链谷、万邦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商丘农批冷链物流中心、九州通郑州医药物流园等园区建设,到2020年培育认定20家以上省级冷链物流示范园区。
3.城市低温配送中心建设工程。推动各地完善冷链物流配送节点功能和布局,依托骨干冷链物流企业和连锁零售企业,在大型农批市场、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加工、中转和分拨功能的现代化低温配送中心。到2020年,每个小城市建成1个、中等城市建成2个、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建成3个以上低温配送中心,实现全省城市冷链配送全覆盖。
4.冷链共同配送工程。整合生鲜农产品供求、冷藏车辆等线上线下信息,构建冷链配送信息共享平台。推动骨干冷链配送企业大力发展多温区仓储、商超共同配送、连锁共同配送、冷链零担班车和冷链宅配。推广应用多温层多品类共配冷藏车,完善配送停车和装卸作业等设施。推动建设一批大型综合性中央厨房,在有条件的大型社区安装智能保鲜柜。
5.产地冷库建设工程。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农产品主产区和食品原料基地,建设产地冷藏冷冻初加工储存设施。重点在林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主产区建设一批具有产地预冷、分拣加工设施的冷藏保鲜气调冷库,在茶叶、中药材主产区建设一批具有控制恒定温湿度设施的冷库,在肉类、原奶等原料基地建设一批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冷藏冷冻加工储存设施。到2020年,打造一批面向周边大中城市的生鲜农产品产地预冷示范基地。
6.农产品配送直销平台工程。推动生鲜电商交易平台、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快递企业加强合作,建设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农产品配送直销平台。支持本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借助全国**的大型电商平台,拓展生鲜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一批大型城市生鲜农产品直供中心,推动农产品原产地直采直销。到2020年,培育形成20家以上生鲜农产品配送直销示范企业。
7.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工程。推动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整合货物、冷库、冷藏运输车辆等资源,建设集信息发布、在线交易、全程温控、车辆跟踪、产品溯源等功能于一体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重点支持鲜易供应链冷链马甲平台拓展融资增信、结算支付、车联网、库联网等增值服务,建成全国性冷链资源交易平台;支持双汇建设以肉类为主的大型生鲜电商平台;支持万邦建设农产品交易大数据平台;推动一批骨干企业建设全程温湿度监测、控制、记录系统和可追溯信息平台系统。
8.冷链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在郑州、商丘等交通枢纽城市开展冷链多式联运试点示范,先行先试联运模式、运输装备和信息数据标准,探索标准化、一体化、一单制多式联运运输模式。坚持市场化运作,推动骨干物流企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共建多式联运综合信息平台。以空陆、公铁联运为重点,支持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拓展冷藏卡车航班网络,扩大冷链产品空陆联运规模;支持郑州国际陆港实施“一干三支”公铁海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扩大冷藏集装箱甩挂运输公铁联运规模;支持郑州交运集团与郑州铁路局联合发展冷链“门到门”公铁联运。
9.冷链技术装备升级工程。支持冷链装备制造企业加大新型分级预冷装置、多温区陈列销售设备、大容量冷却冷冻机械、节能环保多温层冷链运输工具等研发力度,推广使用安全环保节能的制冷工艺、蓄冷材料和节能设备。鼓励冷藏运输工具制造企业对产品进行智能化创新设计和升级改造,建设智能产品监控云平台,实现产品远程数据交互和控制。鼓励冷链装备制造企业面向市场提供冷链物流整体解决方案。推动我省冷藏设备生产龙头企业扩大专业化、轻量化、绿色化冷藏运输车辆生产规模。到2020年,全省冷藏运输车产量达到15000辆以上。
10.冷链质量追溯和安全监管工程。加强冷链物流检测和监管设施建设,建立检测监管平台,完善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选择一批大型农产品、食品、药品生产和冷链物流企业,建立从生产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对冷链各环节温控记录和产品品质的监督和抽查。完善冷链物流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企业信用记录,对违法失信企业开展联合惩戒。
(二)快递物流重点建设工程。
1.快递物流园区建设工程。支持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建设承担区域中转、分拨集疏等功能的区域性快递物流园区。重点推进郑州京东“亚洲一号”现代化智能物流中心、中通快递国际业务总部、韵达货运华中总部基地、漯河东兴电商物流产业园、豫东快递物流产业园等建设。到2020年,全省建设20个省级快递(电商)物流示范园区,每个园区快件集散分拨日处理能力达到50万件以上。
2.城市快递终端配送工程。引导快递企业与连锁商业机构、便民商业服务网点、社区服务机构及第三方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投递服务合作,共建城市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在社区、写字楼、校园等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设置智能快件箱,鼓励企业使用智能快递箱、快递无人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等开展城市末端配送。到2020年,建成10000个智能快递自提柜、1000个校园快递综合服务中心。
3.“快递下乡”工程。推进三级农村邮政、快递物流节点体系建设,支持第三方企业设置农村快递综合服务站。引导骨干快递企业利用现有供销社、超市、便利店、“万村千乡”商场等,建设快递服务网点。鼓励快递企业通过农村客运班线搭载快件,搭建城乡运输平台,实现全省“快递下乡”运输专线全覆盖。到2020年,建设2000个乡镇快递综合服务站、30000个行政村快递物流末端服务点,实现县县可分拨、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4.快递设施标准化改造提升工程。支持各地规划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快件处理中心、快件营业场所和末端服务网点。支持县级以上城市在交通便捷的区域建设独立占地2公顷以上的快件处理中心,引导快递企业集聚。推动城区、县城、乡镇按照服务半径或服务人口建设30平方米以上、具备独立空间的快递营业场所。在社区、校园、农村设置不低于15平方米、具有独立空间、符合业务需求的快递配送公共服务中心。
5.快递安全监管“绿盾”工程。完善寄递渠道安全监管手段,建设省、市行业安全及应急指挥平台、寄递安全敏感用户基础信息库和安全信息系统。完善寄递渠道安全监管业务机制和标准规范,建设智慧快递监管平台,全面落实邮件快件****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及安全生产设备配置强制性标准等制度。
(三)电商物流重点建设工程。
1.电商交易与物流信息平台工程。加快中国(河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支持买卖全球网等第三方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开展贸易大数据集成、综合指数发布、有形无形产品交易、物流数据交易标准制定等业务,探索形成引领全国、主导全球的跨境电商规则体系和“郑州指数”。培育一批本土垂直电商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全国跨境电商物流大数据中心,鼓励政府公共平台、电商平台和电商物流平台等各类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开放共享。到2020年,培育形成1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商交易与物流信息平台。
2.跨境电商物流创新工程。积极发展跨境电商+航空物流、跨境电商+中欧班列、跨境电商+特种商品口岸、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型业态模式。完善跨境电商事前备案、事中监管、事后追溯的监管模式,逐步建立质量安全共治体系。完善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服务功能,鼓励电商物流企业布局建设海外仓,拓展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跨境贸易,拓展农产品出口市场。到2020年,建成100个(省级)海外公共仓,培育5—10家全国性农产品跨境贸易龙头企业。
3.电商物流农村服务工程。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开展农产品直配服务试点示范。结合电商进农村,整合利用县、乡、村现有流通资源,完善农村物流服务网点和电商物流公共仓储设施,规划建设一批农村电商物流中心、中转站。推动电商物流企业与现有流通网点共享合作,建设农村电商物流末端服务点,实现全省电商物流服务全覆盖。
4.电商物流社区服务工程。结合推进电商进社区,推动电商物流企业新建或改造社区末端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在校学生超过1万人的高等院校、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配套建设“收存寄”一体的公共服务站。依托社区、学校、企业、医院、机关单位等,推广智能投递终端。到2020年,全省建成20000个社区电商综合服务站点。
5.电商物流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工程。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推动一批大型制造企业依托电商物流网络开展综合集成制造和分销配送。在电子信息、通信、精密仪器等领域,推动一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通过物流外包优化生产流程。在服装、电子、家居、工艺品等领域,推动一批终端消费品制造企业探索网络直销等发展模式,依托电商物流网络提供试穿试用、退换货、产品功能展示等特色服务。依托产业集聚区、大宗资源性商品集散地,建设150个工业品公共外仓、加工配送中心和大宗商品电商交易指定交割仓库,覆盖全省所有百亿级产业集群。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省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推进现代物流转型发展规划各项任务的落实,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一个规划、一套方案、一套政策、一批项目”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协调联动,强化政策项目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健全政策体系。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物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针对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制定完善财税、金融、用地、环保、价格、运输通行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加快项目建设。按照省市联动、部门协同、动态调整、滚动实施的原则,建立省级和市级现代物流转型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库。对入库项目,各类扶持资金、产业投资基金优先支持,并在用地、审批、证照办理方面予以倾斜。新建项目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选址,避让**基本农田。各地、各部门要积极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四)创新多式联运。以空陆、公铁联运为重点,完善多式联运场站设施,构建多式联运标准体系,建设多式联运信息平台,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监管模式,探索多式联运的“河南方案”,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夯实基础、提供支撑。
(五)增强人才支撑。强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设置现代物流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支持建立现代物流实训基地,扩大现代物流实用型人才培养规模。
(六)强化督导考核。建立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考核评价机制,对省有关部门牵头和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确定的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重点督查,定期进行专项督导服务,适时开展实施效果第三方评估考核,确保工作任务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