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沉痛悼念老中医孔嗣伯教授

发布时间: 2012-10-01

 

2011-06-29 18:18:00 来源: 云南网(昆明) 

 

 

 6月29日上午,中医学家孔嗣伯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人民公墓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相关领导、首都中医界代表、孔嗣伯先生亲朋好友及社会各界人士代表近千人参加了追悼会和悼念活动。
  孔嗣伯先生是我国的中医学家,北京国医名师,中国近代“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三子。1948年始随父学医,临诊左右,并先后从师于萧龙友、杜文甫、汪逢春、陈慎吾等诸名家,秉承孔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学传统和大医风范。孔嗣伯先生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五十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研经验,精通中医内、妇、儿科,擅长于温热病、心脑血管病、肾病、消化系统疾病、整体辨证治疗眼科疾病等内科疑难杂病。孔嗣伯先生医德高尚,平易近人,培养学生数十余人,历任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同仁医院首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二、三、四届专家顾问,中国孔伯华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孔医堂顾问等,国家500位名老中医之一。曾赴法国、日本、比利时、德国、奥地利、捷克等国讲学,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多次获奖,著有《孔伯华医集》等著作。
  孔嗣伯先生将毕生奉献给中医药事业,秉承孔门儒学传统和“大医精诚”的风范,从不炫耀技能,以名医世家出身为傲;对待患者和蔼亲切,均能一视同仁,救人无数,在患者中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孔嗣伯先生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患者和同事爱戴。孔嗣伯先生为祖国中医药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他的逝世是中医药事业的重大损失。
 
 
孔嗣伯先生简历:
 

1951年的一天,18岁的孔嗣伯随父亲孔伯华——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出诊到北京香山双清别墅,在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央保健局局长傅连暲的引领下,他们径直进入一间卧室。因偶感风寒发烧数日,此时*正斜躺在床*,看见孔伯华进来,*连忙伸出手相握,说:“早闻孔老大名,您是孔子多少代孙呀?”孔伯华回答:“第七十四代。”“好啊,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你创办的北平国医学院,为我国中医事业做了很大贡献!”在客厅里,孔伯华口授,孔嗣伯在旁默默抄写药方,这已是三年来的习惯了。两服药后,*便迅速退烧,故此对孔伯华的医术赞不绝口,并邀请孔伯华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四所高等中医学院担任顾问。此后,孔嗣伯还多次随父亲为周恩来等党和看病。

孔嗣伯早已习惯于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低调、踏实地学医、治病。从15岁起,便接受父亲对自己的人生安排,开始随父学医,临诊左右,这时他才发现,父亲让自己从小学习国学是为学中医打下底子。除了父亲的耳提面命,孔嗣伯还曾先后从师于萧龙友、杜文甫、汪逢春、陈慎吾等诸名家。

从医六十余年,他在应用中医大方脉治疗疑难杂病、五官科疾病方面成绩卓越。比如对于慢性肥厚性鼻炎,他结合古代中医典籍《素问玄机原病式》、《太平圣惠方》中的记载,提出了“清宣疏化”的治疗方法,其经验更被业内广泛推介。对待“闭经”症这一难题,孔嗣伯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柔肝运脾、渗湿逐瘀的思路临床治疗50多年,每获良效。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孔嗣伯就发表过学术论文数十篇并多次获奖,他的讲学足迹遍布法国、日本、比利时、德国、奥地利、捷克等,在中医的传播上多有贡献。近些年来,他还在中医药美容养生方面有所建树,比如治疗脱发方面的一项产品获得过国家专利。

“阴阳离决精神乃绝”,失衡是万病之源。“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平衡则是健康的保证。孔嗣伯说:“在我的行医生涯中,只知道致力于研究和不断进取,如何使失衡恢复平衡。”他的养生观是:节劳不易,制怒更难,但是也深知恬淡虚无心平气和一点,才是求健康长寿的先决条件。

继承了父亲的“两袖清风,家无恒产”,孔嗣伯生前的住所仅仅是北京市里一所再普通不过的居民楼。据他的弟子支楠回忆,即便在七十多岁的高龄,孔嗣伯仍然坚持每周去平心堂中医门诊部出诊半天,早上8点上班,要看近50位患者。弟子担心孔嗣伯身体吃不消,劝他限号,但他却说:“病人来自全国各地,要前一天晚上排队挂号,不容易,我们要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

2009年他开始双下肢行动不便,便改为坐轮椅前去出诊。从今年春节开始,孔嗣伯的健康状况明显下降,在家人几番劝说之下才勉强答应暂停一次门诊。但即使是在养病期间,他也会想着已经预约过的好多患者,不时翻翻日历,算一算下次出门诊的时间。

听闻孔嗣伯去世的消息,许多他的患者都深感意外,并自发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竹厅门外的小广场上追悼。一位女士流泪说道:“今天该是孔老给我儿子换方子的时间。”她的儿子六年前得了一种罕见病,非常不好治,一直吃孔老的药才有见效。还有一位女士在41岁的高龄怀上头胎,但在怀孕三个月时查出子宫肌瘤红色样变。孔嗣伯为她把完脉之后淡然说道:“没事,放心吧。”并为其开了汤药。现在,这位女士的孩子已经5岁了。

孔嗣伯样子看上去很普通、很平凡,按照父亲的训诫,为人亦低调、不事张扬。在中医方面的成绩,孔嗣伯仍然将其大部分归因于父亲的教导。譬如孔伯华一直教导学生要“兼收并蓄、博采众方”,学医不可陷入狭隘的门户之见,否则就不能吸收别家所长。秉持这种包容的态度,使得孔嗣伯对中医界历来不断的学派纷争很少介入,他始终坚持
“少一些争议,多做些学问”,对至今尚无定论的“经方派”和“时方派”,“伤寒”和“温病”的区分,他也是强调学术发展,不强调学科分割。他认为时代是发展的,中药的品种范围在扩大,在用药上有很大余地,那么就不应该在辨证上再做人为限制。

孔嗣伯的人生道路是由父亲为他选定的。年少时的孔嗣伯是否曾有着个人学医以外的理想?这个问题在多年后也未能得到正面回答,孔嗣伯在某次回顾自己的一生时,zui终说道:父亲的选择是正确的。“仁心仁术”,他应已在这四个字中收获了一生的财富。


展开全文
供应商
黑龙江省宝泉岭种鹿养殖场
负责人
杜卉卉
所在地
中国 黑龙江 鹤岗市 宝泉岭商业街
我们的新闻
在线询价 拨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