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应对
中欧班列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应对
2011年3月19日,从中国重庆到德国杜伊斯堡的“渝新欧”集装箱货运班列发车,标志着中国和欧洲之间的铁路货运新模式——“中欧班列”正式开通。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已开行7年有余,并于期间统一了品牌。概括地看,中欧班列的发展呈现出下列特点:
(一)开行规模快速增长
2011年,中欧班列全年开行量仅17列,截至2018年8月底,班列开行总量已达10000列。2014年之前,中欧班列全部为从中国发车的去程班列,2017年回程班列已达到1274列,占班列开行总量的34.7%。
(二)运输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一方面,中国境内不同省份陆续探索班列新线路;另一方面,班列早期线路在维持主线运营的基础上通过开行支线打造“1+n”线路布局,促使中欧班列联通的国内外地区更加广阔。目前,中欧班列已经开通65条线路,连接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4个国家的42个城市,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运营格局。
(三)货品种类持续增多
随着开行规模、覆盖范围不断增加,中欧班列逐渐分化为与当地经济特点相结合的两种类型:一种类型的线路强调当地生产的商品在所运货品中的特殊地位,另一种类型的线路重视发挥交通枢纽等区位优势,集结其他地区货物统一运输。在这个过程中,中欧班列所运货物品类扩大到电子产品、机械制品、化工产品、木制品、纺织品、小商品、食品等众多品类。
(四)运营模式相对清晰
以国内货物通过中欧班列运往国外为例,其流程一般是:境内货运委托人与地方线路平台公司签订货物运输协议,线路平台公司再与境内外铁路运输承运方签署协议,由它们分别负责境内段和境外段的实际运输业务,并终将货物交付给境外收货方。经过7年探索,中欧班列向货运市场提供四种类型的班列,即主要服务于大型出口企业的“定制班列”、常态化开行的“公共班列”、货物随到随走的“散发班列”以及为小微企业服务的拼箱业务。
(五)基本格局相对稳定
中欧班列已形成以“三大通道、四大口岸、五个方向、六大线路”为特点的基本格局。“三大通道”分别是指中欧班列经新疆出境的西通道和经内蒙古出境的中、东通道。“四大口岸”分别是处在三大通道上的阿拉山口、满洲里、二连浩特、霍尔果斯,它们是中欧班列出入境的主要口岸。“五个方向”是中欧班列主要终点所在的地区,主要包括欧盟、俄罗斯及部分中东欧、中亚、中东、东南亚国家等。“六大线路”是指成都、重庆、郑州、武汉、西安、苏州等地开行的线路在规模、货源组织以及运营稳定性等方面的表现较为突出。
中欧集装箱货运直达班列比传统的海运省时间,比空运省运费,将这种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政策有赖于整体环境的塑造和相关主体的努力。
进入新时代,中央和地方政府试图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此背景下,中欧班列成为中国地方政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国内外经济联系的重要抓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地方政府为中欧班列开通和运营创造有利条件的目标主要是降低中欧班列的货运成本、提高中欧班列准点率、增强中欧班列的安全性,从而使中欧班列能够在克服地方发展障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培育地方省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地方政府将开通中欧班列视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欧班列被逐步纳入到“一带一路”框架。中国与沿线国家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在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等领域取得的不同进展,都可为中欧班列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反过来,中欧班列的发展本身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成果。中国与沿线国家围绕推动贸易便利化、构建良好营商环境等方面开展的磋商、采取的新技术、实施的新标准、达成的新协议等,对中欧班列扩大货源、便利过境、提升运速等具有积极影响。
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中欧班列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中铁牵头的整合重点是在市场层面建立协调机制,协商和颁布班列管理办法等。中国政府从国家层面引导中欧班列优化升级的工作主要包括:召开专题会议和开展调研以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出台专门文件和法规以引导规范相关业务,创设机制和平台以加强日常运营管理的协调。在国际上,根据2017年4月沿线七国签署的《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成立了“中欧班列联合工作组”以及“专家工作组”,及时协调解决班列运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正是得益于上述努力所构建的管理协调机制,中欧班列才能有效应对和克服遇到的部分障碍和困难,从而实现快速发展。
中欧班列在过去7年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阻碍发展的问题。
- 供应商
- 成都市晟航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 联系电话
- 028-86153175
- 手机号
- 18628280726
- 业务经理
- 孙凤霞
- 所在地
- 成都市金牛区金府路88号1栋1单元5层5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