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魂源太极】太极拳的经络运动【收藏版】

发布时间: 2014-11-22

 穴位练习:部位要准,感觉穴位大小形态和表面深浅,穴位有透穴,有开穴即穴位与外界气场有关。穴位要有一定外界范围和形态,构成“全凭心意用功夫”的心意概念。同时穴位活动要有一定的姿式支持,反过来因为有穴位的活动而使姿式能达到“一动无有不动”

 

下面逐一介绍二十几个穴位的意念,感觉。感应和气场及重心的关系。在介绍穴位时要介绍身体的几个部位,也是为能说明部位的明确性,还有几个穴位是在功法中要提到的,只介绍其归经和部位。

 

头部部的穴位:

 

1. 百会穴:在头顶上即卤门,感应形状如铜钱大小(直径2公分),是开穴,即天门常开。

 

它与外界气场有关,也就是上面说的百会一穴在头,上应乎天。把自己的手心放在距百会一寸许有热感。由百会向下如雨露般的向下滋润全身,也就是甘露。足大敦穴吃力时神即贯顶。

 

天门常开,是指百会,而地门常闭,是指会阴,一开一闭,一阳一阴,会阴又是任督脉的起源点,上开为虚,下闭为实。上如浮云,也和百会的虚领顶劲有关,不可不知。“尾闾中正,神贯顶”也就是上开为虚,下闭为实的关系。

 

2.天目穴:又名玄关、祖穴,在两眉中间。如铅笔粗细的点状,向内一寸,为上丹田。天目穴可调节视神的远视与近视点,视神远视时天目穴微开,而视神欲收回或近视时,天目先微内收后视神再收。这样即能做到不丢顶的感觉,也就是中正安舒的基础,在练习中可反复试之,作到自然。另外天目穴也正是头部正位时的局部重心

 

3. 耳门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在耳轮上前方。练架子虎口找耳门,其感应有热感,意念大小为一个点状。

 

4. 龈交穴:在上唇内与上齿龈之间正中,上督脉的终点,由玉枕到交叫鹊桥,下与承浆连接则任督二脉相通,所以龈交意念要重一点,可使口生津液。

 

以上头部的几个重要的穴位,可看出与神和津液、与任督二脉皆有关。上为阳要以虚为主,虚如浮云,对全身的中定安舒不丢顶,虚顶劲有关。

注:全身穴位与肢体关系有几个点,需要说明,即鼻尖、肘尖、胯尖,膝盖尖、脚尖。

 

鼻尖:鼻为准头是人中正的一个基准点,如尾闾找鼻尖。

 

鼻尖,膝盖尖,足尖三尖相照皆是,但鼻尖要放在鼻尖前约20公分处(意念)这样,尾闾中正找鼻尖才能形成一个由长强至鼻尖前20公分处形成一个倒圈气场。“三尖相照”的照是照镜子,也是在鼻尖前、膝尖前、脚尖前20公分处形成一个基准线,形成眼前、膝前、足前的一道防线,同时也是眼神集中的依托。

 

躯干部的穴位:

 

1.大椎穴: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处,与百会同属督脉,意念感觉如五分硬币大小,感觉在皮肤上贴着。有“沾衣临肤”之感觉,是背部的一种轻灵感应,也是身法中的拔背的意动,即以大椎穴与衣服相贴之意,也是开后三关的向上提的一种内外结合的轻劲。

 

 

2. 肩井穴:把肩井放到躯干部,而不放在上肢,是因为肩井与涌泉这个左右的大通道,它贯穿身体的左右两侧,形成了两个内在的支柱,也是人接地气的主要通道,“上下一线线全凭左右转”是指肩井与涌泉构成的左右大通道,才能有上下一条线的和左右转的功能,这在实践中可以体会。

 

肩井属足少阳胆经,在肩上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中点。意念大小如银元,在穴位感觉上是比较大的,它的意念形状如鸡蛋大小的一个莲花蕾,可以开开花瓣,也可以收回成长圆形的花蕾,重要的一点是在像莲花蕾样的感应中有一个圆的珠子,可以沉浮,是上如浮云的一个关键,也是手的阴掌和阳掌变化的感应点,这要在实践中去体会出来才可。

 

肩井通涌泉也是气入地的通道,肩井可以接受天气的感应,而由此通道入地,再由涌泉接受地气的反应,这个通道不只作为上下一条线的作用,而更是天地人三者气感相互交通的通道,因而使下如流水的感应得以产生下肢的沉浮,也就是使下肢的松胯提膝,有的气运化的支持。

 

肩井不但有莲花的开合,还有珠的沉浮作用,而当开和浮的时候还要有旋的感应。一旦肩井不能与涌泉形成通道,也就是失去了身体的平衡,导致重心失中。身法中的松肩,不是松肩关节,而是像上面谈到的感应,使肩关节能自由的活动,才能真正的有松肩的作用。

 

肩井通涌泉,涌泉要开,而有一种肩井就是涌泉的感应,有通道而似无,才能有上如浮云,下如流水相互配合,也就是上下相随的感应。下似流水的沉浮,要有行舟劲,即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又要有流水与天下至柔莫过于水的感觉。

 

 

3.膻中穴:在两乳头之间的正中,属任脉。

 

感觉大小为1分硬币大,是开穴,意想硬币放在胸前膻中穴20公分处,形成胸前的一个球形的开阔空间,这样形成了空胸,也叫空其胸,是虚。是上肢活动上如浮云的一个感应现象。

 

同时,气贴背脊,与夹脊穴形成空胸紧背的相互协调。与中丹田实腹的要求形成上下一虚一实的协调。与手的活动形成一个手活动气场的支持。与眼神的平远视作为信托。也是力由脊发的后实前虚的协调。也是“顾在在前”即眼前、手前、足前相互感应的协调。

 

同时也是呼吸调息的基础,使气息不滞而畅通内外。形成胸前的空阔坦荡、气息平和、上如浮云、全身轻灵之感。要随时随地总要有这种空的感应,才能应服自然,与外界息息相通。太极拳空胸紧背的要领,不在胸内而在胸外,才能真作到空其胸的意境。

 

另外,空其胸是在体外,而实腹则在体内(中丹田),拳诀有“背不圆力不全”就是指没有做到空胸紧背,或者说是开后三关、气贴背、开夹脊才能做到力由脊发。

 

 

4.夹脊穴: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每椎棘下旁开0.5寸,左右各一穴,两侧共34穴,属奇穴。

 

我们用一至三胸椎,即两肩胛骨中间,感觉有三公分长的竖条状,属阳,属实。由中间沿肩胛骨向两臂,呈一个弧形的感应,即有背圆的感应,“背不圆力不全”的背圆的感应,走两手的外劳宫穴,再透内劳宫是阳掌发劲,并且身上有“五弓劲”内劲的意念支持,这也是上肢开合的基础。

 

手是阴掌时,手向后向上,则肩胛骨向中间,夹脊也有向中间的意动,成为上肢开的一个后背部为一纵轴的感应,夹脊有上行感则为夹脊开,夹脊有下行感则为夹脊合,与膻中前后呼应,但不是透穴。

 

不难看出夹脊本身是奇穴,不同于其它循经的穴位,由第一胸椎至五腰椎其十七节,两侧共34穴,呈上下竖条状,正好与后三关相关连,同时它与开合有关,开则有向下意,合则有向上意,也正好走夹脊,可结合开后三关的意动。

 

开合则与肩胛有关,走外弧劲如弓状,也是肩胛活动开合的意动,与脊柱有关,也就是人的支撑有关,在力学上也很重要。所以夹脊穴在人体活动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应去好好体会,去练、去悟。

 

 

5. 命门:在左肾右上角与带脉垂直交会,是一个意念点。

 

命门是丹田鼓荡的根源,命门吸或放丹田,气贴背都没有劲不是实的东西,也就是常说的“以气化精”的关系,其感应是:命门为中心五公分直径一公分圆饼状,应有热感。达到命门有热感是养生的关键,仅次于神,是化劲的源泉即常说的命门吸肚脐之意。

 

 

6. 丹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以肚脐为中心划一个十字,在腹部形成一个整田像田字,又有球的感觉,有鼓荡(前后)提肛有托丹田之感叫“地门常闭“。十个手指两侧肌肉叫琴肌即弹琴时非常灵活移动手指,由指尖两侧有流动感,这时出现一种感应即上丹田与中丹田由上而下的合,即常说“刀圭”现象,也是神以内敛的意境。

俗语说“沉住气”四肢才灵活,神才灵敏,所以意守丹田即有前后鼓荡又有会阴(下丹田,会阴是任、脉、冲脉的源点)的上托,又有上中丹田之会,才能有即饱满又灵活又有沉着之感。

 

丹田与手的劳宫穴合而发劲(意动),夹脊与手之外劳宫合而发力(力由脊发),外劳宫透内劳宫才成整劲。

 

丹田是实腹与空其胸之关系,空胸在前面说过,是膻中穴意念在一臂前形成的球,空胸到腹是腹内沉沉是沿球的外缘呈弧形由虚而与实腹相合,也是重心在腹部由在胸转移至腹的意念关系。如重心在裆内,以提肛(会阴穴)而与丹田合而使重心上升。肚脐旁和旁下即有天枢穴,章门穴,气冲穴。

 

腹部有九条经脉通过,所以意守丹田在练功中是比较关键的,也是气运全身的关键。

 

7. 气冲穴:在脐旁下一点与乳头向下垂直。意念是上下通过的两个点(左右),下达冲门由大腿内侧经阳陵到涌泉入地接地气,也是肩井穴能与涌泉穴相通的一个通道。常说“入地三尺”就走的这个通道,只向下不可逆行,否则气不畅。也是构成气沉丹田和腹式呼吸的呼的一个部份。气入地感应我们认为是呼(吐)。

 

8. 冲门穴:在腹股沟上与气冲穴垂直相对,也是个点的感觉。在弓步时和向前弯腰时,气冲要找一下冲门即有收腹股沟的作用,而且气不散。

 

9. 天枢穴:在脐两旁开三指与脐平行。人的根不在脚,而在天枢穴。当下肢曲屈上提,以脚内踝下之照海上找天枢穴,有轻灵的感觉,我们管它叫踵吸。踵即脚踵即足根。照海与申脉皆出于足根人根中以后再谈。

 

上肢部穴位

 

1. 曲池穴:肘臂屈曲,肘弯和肘尖中间点,感觉有五分硬币大小,微向内不在表面,向下透少海有扩大感应,不能由少海反透曲池穴,“肘在屈使”,肘打的时候不致过力(不丢)

 

2. 少海穴:肘臂曲屈时,曲池穴下面,感觉是由曲池透下来,微微扩大的感应,向下有接地感,轻接地面才灵活,不能入地也不能离地,叫肘接地。肘打时,肘臂屈,中指尖找自己的云门,中指尖往肘尖上想,大臂保持平行感觉即形成肘打。

 

3. 阳池穴:在手腕背部横纵中间。手腕弯曲时感觉穴位略大,约一分硬币大小,向手腕内侧横纵中大陵穴透,只透到大陵穴处不放散。这对透穴,不管手腕是平是屈曲,是前进是后退,全是阳池透大陵,不能反透。感应是手腕松活能变化,能配合阴掌阳掌的功能。腕打时,中冲穴(中指尖)找内劳宫(手心),阳池透大陵,手腕屈曲形成腕打。

 

4. 大陵穴:在手腕内侧横纹中间,对阳池穴,大小感觉同阳池,阳掌中冲穴找肘尖,要通过大陵穴。

 

5. 神门穴:在小指侧腕部,尺骨头前一点,感觉只有铅笔的粗细大小,接受后溪穴到神门向外放出约10公分,也是开穴的感应才能走出按劲来,如揽雀尾第五动。

 

6. 列缺穴:在大指根部与腕部连接处一点,人有三月芽,即腕部,肘部和膝关节后部都是湾月状,也就是微弯。列缺穴及大指的动作形成手腕部的灵活。列缺穴的活动要与溜臀合。

 

7. 合谷穴:在虎口中间,虎口要圆,要有圆撑的感觉(负阴抱阳),透后溪穴,在小指根后二指,后溪穴与神门穴联动。

 

8. 外劳宫穴:手背部中间筋缝处,感觉比一分硬币小些,与夹脊穴有关,控制内劳宫的收放,属阳经。外劳宫向内劳宫透是放,外劳宫吸内劳宫为收。当阳掌动作中冲穴要通过内劳宫,必须有由外劳宫透内劳宫透感应。

 

9. 内劳宫穴:在手心中间,也是一分三硬币大小,接受外劳宫的吸透,与中丹田有气感的感应。内劳宫属阴,不管是吸是放,皆得有空手心的感应,也就是说内劳宫接受外劳宫的透感和接受中丹田的气感应,本穴要空才能接受。如实或有力就不能接受外劳宫和中丹田的气,使手掌变成呆滞而不能发内在的劲。也是展掌的中心点。

 

10. 中冲穴:在中指端,有指甲脱落的感觉。中冲只能向回找内劳宫,大陵到尺骨头,中冲穴不能放出不论手型如何动作向上或向下向前向后都一样,只有指甲盖有脱落感应才能劲的控制了中冲穴的放出,这样不管进退都不丢。

 

11. 内关或外关穴:内关在掌侧后横纹后指筋的中间,手背部的相应点即外关穴,是一对透穴,穴点有铅笔精细。当桡尺骨平行或交叉时其交叉点正相当于内关穴处,手向前向下阳掌时内关向外关透,平行时也就是手向上向后阴掌时,外关透内关。

 

注: 上肢的手是全身活动灵巧的部份,穴位也多。手之阳经皆由手至头,手的活动开发大脑。

 

另外,手指与全身又有一定的关系,中指端回收与肘尖合。大指开列缺与溜臀、裹裆合,二指指出与眼神视线合,四指根得气与腰顶合,小指沿外侧至后溪,放神门与脚下合,手心与丹田合则气鼓荡,手背与夹脊合力由脊发,大指二指圆撑形成虎口圆撑,阳掌要求五指微屈微开,阴掌要求大二指分开(走列缺),四指与中指并拢,二指指出。

 

前插掌下插要求以中指为主,二指与四指又与中指相吸又要相斥似离似合。

 

握拳要求拳心要空,拳面要平,以掌纹向内收才能手心空。手指两侧有由指尖向指根处流动,流后再由指尖两侧开始向指根流动,是上丹田与中丹田向下结合的感应,脚心涌泉穴开,气入地三尺,手心向下有接地感,是全身重心低的位置,外劳宫吸内劳宫使手心接地感上提,脚部有脚腕松的感觉,并形成脚部圆的旋动感应,是脚下重心向上转移的感应。

 

手变钩虎口找耳门是提肛感应下丹田找中丹田。耳门找虎口是腰顶及顶头悬的感应。大指开开列缺,大指可找风市(下蹲),大指找心中窝(膻中穴)(抱七星)。大二指开手掌向上呈阴掌回收至肩大二指与肩形成三角形的依托关系。二指回捋与自己同侧眉攒到眉梢后眉梢要找二指眼神才能放出去。

 

前插掌下插拇指要并,列缺要开。手向前伸时眼神先出去手追神。手收回,眼神留下手先走眼神跟手走。手腕前平举,手腕在耳垂与肩之间。外劳宫可贴另侧的下肢阳陵泉。

 

下蹲式左右虚实过渡,内劳宫可找阳陵阴陵阴陵阳陵即摸膝动作。收式时两手中指尖向上指,但中冲穴要向回收气。

 

以上这些都说明手的动作既细微又与全身不管是部位或气都有其相应的关系,应好好揣摩之。

 

下肢穴位:

 

1. 凤市穴:在大腿侧中线,直立时手自然下垂中指所在之处,是一个点,比较浅表,局部有微向外涨的感觉,也是一个开穴。中指点风市穴可达到上肢气往下送,下肢气往上送的松劲,是升降沉浮的标志点(好像船和两舷)。身体升降风市穴有一定的升降感觉,同时风市穴也可以向体外移10公分形成气场,尤其在体位下降时。

 

2. 阳陵泉穴:在膝关节下,小腿外侧,感觉也是铅笔粗细的一个点与小腿内侧相应的点是阴陵泉,也是一对透穴,可以往复相互透,是膝关节下重要的穴位。透时就好像穿一个钉子一样。阳陵泉在弓步时后腿要蹬之于足,是阳陵泉找足踝下的申脉,而不直接蹬足根。申脉与照海穴(足内踝下)皆出于足根的根中穴(足莨好似一个圆球形根中穴就是球心)。

 

3. 阴陵泉:在膝关节下,小腿内侧,也中如铅笔粗细的一个点,与阳陵泉形成透穴,在两腿前后成左右虚实过渡时,一侧的阴陵泉找另一侧的阴陵泉。阴陵穴也是由气冲向下“气”到涌泉的一个通过点,所以阴陵泉与涌

泉是通道,不与照海穴相通,并步时两腿阴陵泉相贴。

 

4. 照海穴:在两脚内踝下,在坐步时,尾闾找照海是坐步的稳定性感应,而不是尾闾找足根。提步时或足根提时,照海穴找天枢穴是踵吸。

 

5. 申脉穴:在外踝正下缘骨陷中,属足太阳膀胱经。阳陵泉找申脉是后足蹬的感应,才能松胯提膝可上步。申脉是阳跷脉的交会穴。足根中心为申脉和照海的源点。

 

6. 大敦穴:在足大趾本节外侧趾背上甲角后0.1寸处,属厥阴肝经。是一个点,为全身在脚上吃力的一个点,当大敦穴有吃力感时,视神是向前远放出。膝盖尖不能过大敦穴,也是下肢的弹力点。大敦穴可上络于目。

 

7. 涌泉穴:在足底前,中1/3折点,举足时呈凹陷处,属足少阴肾经。感应如一元硬币大小,也是开穴,与地气相沟通,可入地,也可接地气上涌,入地是呼。上与肩井穴形成左右的两个上下的大通道。因而保持身体左右平衡和虚实转换。

 

8. 会阴穴:在前后阴之间正中,属督脉。为任、督、冲脉的源点,也叫地户,阳气通过会阴叫阳会于阴,地户常闭是与天门常开相对的,在练功过程中去运用,说法很多,我们认为以尾闾略向前,在会阴部有热感即可,它是保持中正安舒的一个关键,不能过分用意,否则中丹田不能有鼓荡,这只能在练功时去反复体会。下肢还有几个穴位也很重要,如血海、解溪、承山等,在具体练时再谈。

 

注:脚的支撑全身,利用大敦穴,阳陵找申脉,尾闾找照海来完成。比如弓步前腿实,大敦穴吃力,眼神向前注视,膝盖尖不能超过大敦穴,后腿蹬是后腿阳陵找申脉。坐步是后腿实,尾闾找照海,前脚大趾回钩鼻尖,足根轻着地面(意在根中穴)。蹲步即下蹲两腿平均是两腿之阳陵找申脉。马步是尾闾向下两侧找照海穴。仆步是实腿下坐实腿的阳陵找申脉同时实腿尾闾找照海。倒八字步与坐步相同。

 

以上大概的谈一下练功时穴位的感觉、感应、相互关系。尤其动作不单只是肌肉关节形成的,而是有穴位经络参加运化才是以气运身,才能灵活。立身中正安舒也是穴位与经络的运动结果,所以我们说太极拳运动既有形体的表现,实质上又是穴位经络运动的结果。这一点应该充分肯定,再配合拳架子来体会它。

 

以上论述了一些穴位与运动的关系,所有的运动都与经络有关,用穴位来研究运动,是太极拳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原则,如何用心意运化穴位与经络的运行,把意放在穴位的感应上,感应是自然的,在有意无意之间,其反应是很灵敏,很轻灵,形成一个体系,来完成太极拳所要求的原则,这要在练架子和推手中反复体会,以经络系统形成另外一个运动运化体系,与关节、肌肉、骨骼的运动体系相配合,做到太极拳特有的功法。同时也体现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接轨。

展开全文

供应商
上海魂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18221171148
部门经理
太极王教练
所在地
嘉定区宝安公路4229号102室-161
我们的新闻
咨询 在线询价 拨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