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治未病”与“长寿”学说文献整理

发布时间: 2009-05-28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中医学倡导的治未病的思想以及养生理论和经验乃是今天发展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的宝贵财富。

一、“治未病”学说的起源 

  治未病学说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学说的伟大意义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而医学的高境界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工治未病”(《灵枢·逆顺》),指导人们“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强调“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七)。这里将医学的研究对象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种状态,将医学的功能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即“上医”为维护健康的养生医学,“中医”为早期干预的预防医学,“下医”为针对疾病的治疗医学。“欲求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证治心传·证治总纲》)。申言养生防病是医学的主要目的与功能,这种医学观贯穿于中医学的许多著作中,如《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病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此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

  当代世界性医疗危机的不断出现,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开始反思:当代世界性医疗危机,它根源于近代生物医学模式长期对疾病的技术统治的结果。一个较长时期以来,治未病的医学思想逐渐被淡化,甚至被“治已病”所取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渴望健康的欲求日益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治疗已病是消极被动的是对医学主体功能的削弱与颠倒。世界卫生组织(wto)1996年在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了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等等。这昭示着21世纪的医学将不再继续以疾病为主要对象。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吴仪副总理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治未病在保持人的身心健康,改善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非常重要”,并认为“中医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中,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迎接21世纪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也就是说将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将医学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

三、体质学说是治未病的基础

  体质辩识是治未病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如何应用于养生防病?重视人的体质状态,在防病治病上,从具体的人出发,权衡干预措施,体现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特色。《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有助于把握中华民族的体质特点,可直接应用于健康评估,并用于具有疾病危险因素的、亚健康状态的、慢性疾病及康复期的人群与个体,进行生活行为指导、养生保健、医疗干预和个体化顺势健康管理服务。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开创的中医体质学说,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学中经过时间检验的方法学,可用于干预、预防和治疗疾病,这将有助于社会的公共健康。

四、中医的长寿学说

  中医学养生保健是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对于如何通过养生达到长寿目标时,自古以来各家各派说法很多,可称此为长寿学说,主要有四类:

  1、“养身莫善于习动”的主运动说。早在《周易••乾••象传》即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运行健动为天之道,人循此而自强不息。《吕氏春秋》也说“流水不腐”,古人一直以运动为生命的基本特征。对此,清初的颜元先生,在《言行录》中概括道:“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做。”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能保持耐力,消除神经系统紧张,使脑下垂体与羟色胺释放,提高睡眠质量,运动还有预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生命在于静养。道家的老子、庄子,都主张“清静无为”,《淮南子•原道训》说“静而日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 《内经》也注重清静,《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 《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清静有抗衰老,拒邪入侵的作用;“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南北朝时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教戒篇》中总结:“静者寿,躁者夭 。”静也并非地静,可以外静而内动。古人认识到寿命有定数,应该减少耗损,两汉之际的桓潭,在所著

《新论》中提出“人生如燃烛”,这也是对静养的另一种解释。在静养和减少消耗中,特别强调精气内守,保养肾精。

  3、重节奏,贵和诣。中医养生治病都讲求天人之和诣,人要与一年四季,一日晨昼昏的节奏同步,阴阳的刚柔弛张要和诣,《内经》对动静的关系,总的概括是“能动能静,解以长生”这样可以达到顺天辟邪。如果这种节奏和诣关系偏颇,就会发生阴阳偏盛偏衰,生化大病。

  4、生命在于激荡《周易•大壮•彖》谓:“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第三十四卦大壮卦的卦象是乾下震上,在乾天之上有震卦激荡。这样:“刚以动故壮”。《易传•系辞》也讲“鼓之舞之以尽神。”这又与生命在于静养观念不同,认为“静极生动”的振荡更有气势,更具生命力而体现生命的价值。古人如李白就强调惊险和气势。或讲“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当代有人通过气功实验支持这一说法,宇航员完成航天飞行后,也有焕发生命力的感受。

五、中医五大养生技艺

  中国古代养生家将以上长寿理论进行选择性的综合,并和有关医学知识结合,创立了丰富多彩的养生保健技艺,其目标和要领有五:

1、 宝命全形,追求境界 中医养生保健是在中国生命哲学指导下的实践。首先强调“神形全备”,如《庄子•养生主》所云:“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尽年。”这个目标也称“宝命全形”。在诸多古典名著中,提出养生可以达到真人、圣人、至人、贤人等境界。真人是有真知能做到天人合一的全真之人,圣人是坚持天人合一理论通晓万物的人,道理完善能达到忘我境界者为至人,德才并美者为贤人。总的说,以天人合一,即物我两忘,能把自身融入大自然者为生命的高境界。

2、 防治养一体,修身养性同功 同一种养生保健手段,如医药、武术等,既可用于治病、养生,也可施用为预防。在运用诸种操作手段之时,还强调要注重性格品德修养,包括培养良好的习惯。儒家重视修身的养生价值。《论语•壅也》谓“知者乐,仁者寿》”道家注重养性保精,一再告人以节欲。

3、 顾护正气,强筋健体,讲究套路 人体正气包括生机(生长力)、抵抗力(免疫功能)、体力、性能力和耐痛苦能力等。它源于先天,增益于后天。在施用养生保健手段时,首先考虑护持正气,中医创造的一些练功方法,还有补益后天滋育先天之功,发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作用。系统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中的卓越内容之一。中医在治病时运用套路,能解决很多疑难病的治疗。在养生时,把个个零散招式有机的组合起来,形成套路,于是形成各种功法。以系统性为套路的各种功法,不仅能提高练功效益,而且使练功具有艺术性。中国武术和导引等,重视阴跷脉、冲脉和督脉,以三脉为造化,确有强筋健骨的作用。


展开全文

供应商
美国博康国际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86-0359-2060080
手机号
13994862298
所在地
中国 山西 运城市盐湖区 河东路30号12栋1单元302室
我们的新闻
咨询 在线询价 拨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