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古今吃鱼杂谈

发布时间: 2014-09-27

天然的食物,查干湖野生胖头鱼当然是选择。在世界民族舞台中,要说中国人爱吃鱼、会吃鱼,相信没有人会反对的。这从我们的饮食用具就看得出来,西方人吃饭都用刀叉,唯独中国人用筷子。而相传这筷子的发明,就是我们先祖专为吃鱼而特制的,很明显,吃鱼的时候,用筷子比用刀叉方便的多。说起来,我们中国人是带着一股崇敬的心情去吃鱼的。因为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体系里,鱼具有特殊的地位——是龙的前身,或者说是龙他妈。据考证,华夏民族早的龙图腾就是鱼崇拜的变异和延续。许多成语、典故就是这一文化现象的反映,什么“鱼龙百变”、“鱼质龙文”、“鱼龙曼羡”,出名的莫过于“鱼跃龙门”的故事,鱼几可通神,难怪货比熊掌。只是,鱼比较蠢,不懂得“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道理,把大好的味道弥漫在“什么都敢吃”的中国人面前,以致终于从圣坛走向祭坛,并终上了饭桌。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而且地靠内陆,鱼价自然不菲——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所以吃鱼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那些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身上,普通老百姓是难得见点儿鱼腥的。照今天的话说,古代能经常吃鱼的人,那都是标准的“小资”一族。他们以一种热情并尊崇的心态,把吃鱼的技巧推向,并吃出了文化,吃出了品位。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里的“脍”就是生鱼的细切肉,一句话道出了吃鱼的高境界;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一生爱吃鱼,他与佛印和尚斗文吃鱼的故事一时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相传佛印和尚蒸了一条大鱼藏在罄里,故意不给苏东坡吃,苏老计上心来,给佛印出了一幅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对曰:“寻常人家庆(罄)有余(鱼)”,结果正中了苏东坡的下怀;

明代“大玩家”李渔更是吃鱼的高手,他在《闲情偶寄》中记载: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那是的了……烹煮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宴客之家,他馔或可先设以待,鱼则必须活养,候客至旋烹。鱼之至味在鲜,而鲜之至味又在初熟离釜之片刻……真是叫人看的食指大动;
在古代,鱼还成为诗人们寄托情思和表达观点的道具。很难想象,浑身滑不溜秋的鱼会和书信有什么联系,偏偏诗意的中国人就造出了“鱼传尺素”的浪漫典故。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在诗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达自己清高、不俗的处世态度,成为千古名篇。
与中国古代这些吃鱼、玩鱼的闲人们相比,普通老百姓则“徒有羡鱼情”了。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招,不兴我吃,还不兴我供奉吗?于是,鱼灯、鱼画、鱼剪纸、鱼祭、鱼传说、鱼妖精……纷纷出炉,传递着“连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政府也推波助澜,鱼上了殿堂,上了货币。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形而上”的吃鱼方式。
总之,古人缔造了我国“精致、讲究、诗意”的食鱼文化。吃鱼,关键不在于吃,而在于乐。图得就是个意象。
吃鱼吃到今天,将所有中国人吃剩的鱼骨头堆积起来,那将又是一座惊世绝伦的万里长城。我们忽然发现,吃鱼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一条鱼吗,想吃就吃呗。
既然鱼本身不那么值钱了,国人就开始在鱼的内涵和外延上进行深加工、再创造。囫囵一条鱼太没个性,我们就把它剁成块、切成片、穿成串,再配上点红花绿叶,什么依天切、屠龙斩,统统用上,从气势上就胜古人一筹;单一的吃法太单调,于是乎,水煮鱼、酸菜鱼、糖醋鱼、清蒸鱼、泼辣鱼……不一而足,纷纷扒光了身子招摇过市,奉之以煎、炸、烤、烧、蒸、焖、涮,真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中国人在吃的创意上得到无限发挥;古人吃鱼讲究的是心境,今人吃鱼讲究的是环境,“亭台轩榭配字画、竹音绕梁有佳人”,虽然有附庸风雅之嫌,可管他呢,吃得舒服不是。
每年冬季,查干湖渔场都会举行查干湖冬捕,这一捕捞方式传统而且环保,朋友请客到查干湖吃鱼购鱼,听说这查干湖的鱼在北方一带火的不得了,取活鱼鲜杀,切片下锅,清水素汤,即食即涮,口味滑而不腻、清爽鲜香,深谙当代人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心态。且说这查干湖景区的门面倒也一般,湖面却是大的惊人,越野车随意驰骋。那片片鱼是将黑鱼横切成片,一片片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夹起放入锅中,立时熟透,入口即化、鲜香扑鼻,真不愧是人间美味。酒过三巡,大家一个个原形毕露,天马行空、高谈阔论,吃得满室飘香,全然没有古人的诗情画意,只剩了一个字“爽”。
古人吃鱼是为了造境,今人造境是为了吃鱼,相形之下,也许今天的人更符合吃鱼的正道。
些许歪论,与诸位食友共飨。查干湖野生胖头鱼实为下酒佳肴,邀天下豪杰一起品尝!

展开全文

供应商
查干湖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04386887431
手机号
13596919800
在线咨询QQ
512342800
联系人
齐先生
所在地
吉林省松原市郭尔罗斯大路
我们的新闻
咨询 在线询价 拨打电话